1.教材中观察标准是什么
教育观察法,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观察法,虽然都以有目的地观察自然情境为特征,但在具体操作、适应的情境和场所以及资料的积累与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明确其类型,对选择科学的观察形式,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1.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根据观察的方式,教育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是凭借人的感官,由观察人员到现场对观察对象进行直接感知,获得研究材料的一种方法。
其材料具有直观、具体、鲜明等特点。 间接观察法是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他技术手段为中介进行观察,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这种类型的观察扩展了观察的深度和广度。如利用图书馆资料的正常磨损程度,可以分析哪些书受学生欢迎;利用图书馆借书单的积累测量,可以分析学生的阅读倾向,间接获得学生阅读兴趣、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材料。
2.非实验室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据观察的情景特征,教育观察法可分为实验室观察法和非实验室观察法。 非实验室观察法是在实验室之外的其他自然情景中进行观察、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所有对非控制条件的情景的观察。如在校园、课堂、劳动场所对出于自然状态下的学生的观察等。
这种方法能收集到观察对象客观真实的外部行为的材料。 实验室观察法是在实验室中,在控制有关变量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获得材料的一种方法。
在实验条件下,影响被试的有关条件受到控制,被试的言行等方面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些反应也需经观察而被实验者感知到。实验室观察法服从于实验法的特点和要求,广义上属于教育实验法的范畴,但也可视为教育观察法的一种类型。
2.参与性观察法与非参与性观察法 这是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来分的。 如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以活动成员的身份亲自参加学校、班级的活动,在活动中观察教师期望与师生交互作用,观察师生关系、学生伙伴关系及班级文化等现象没,这一类属参与观察法。
研究者直接参与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其好处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
但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非参与性观察法是观察者不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而以局外人的身份,采取公开或秘密方式进行观察,获得研究材料的一种方法。
这种观察法获得的材料一般比较客观,但难以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3.结构式观察法与非结构式观察法 根据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特征,教育观察法可分为结构式观察法和非结构式观察法。
结构式观察法是具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和观察步骤的可控性观察。这种方法观察过程组织严密,获得的材料研究价值高,一般用于描述性研究和实验研究中的资料搜集。
非结构式观察法是对观察目的、范围没有明确限定,观察内容与观察步骤也不预先设定的一种非控制性观察。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对集体行为以及偶发事件的研究或探索性研究,获取的材料一般也不很系统、完整。
教育观察法的上述各种类型,各有其特征适用条件、优势和局限性,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具有特定的作用。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交叉的关系。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常常需要进行综合观察,根据具体情况将几种有关的观察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有价值的观察材料。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任何观察法都会存在一定误差。
这种误差的原因,固然有主观上的思想因素、知识因素、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同时,也有客观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 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教育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的方法。通过切实的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教育教学措施是否得当,在学生身上引起了哪些变化等。
教育观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本章我们将从其特点、适用范围、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详细地介绍这种方法。 六、教育观察法的实施 1.运用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教育观察法的实施是一个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特征的观察、分析、研究过程,在非结构式观察法中也体现着这些特征。
对于这一过程的构成,尚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教育观察法的实施主要包括教育观察的设计、教育观察的实施、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几个环节。
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的具体工作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选择观察对象; (2)明确观察的手段和方法,制订观察计划; (3)组织力量,实施观察活动; (4)对观察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5)撰写与修改观察报告,提出新的论点和理论。 2.教育观察法的实施 a)获准进入 这是进行观察的重要一步。
在这个环节上,观察人员一般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持有有效证明,并获得进入现场的准许。一般应有课题研究的证明材料或其他有效的证明文件,使现场组织者相信观察人员的合法身份和合理的研究目的,并愿意配合,避免。
2.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观察的内容包括哪些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应当注意时刻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是否生病;其次,最应该注意户外活动时的安全问题;另外,还要注意天气的冷热,注意加减衣服,注意喝水和他同同伴的相处关系
在安排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动静结合,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同时,两个老师也要协调好,各个方面都需要注意。
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细节很多,如:入园时观察幼儿,包括幼儿有无携带危险的物品(细小的,尖的)入园,观察幼儿是否生病,在晨间的锻炼中要注意幼儿的运动量,出汗后及时为幼儿擦汗,而且也要照顾体弱儿童。在活动中要关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园的细节有很多,可以看一看《幼儿园知道纲要》中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很多内容都与这些有关!
1、幼儿在园一日内的所有活动都是教育活动,教师对一日活动的安排、组织应紧密围绕一日活动的目标,使一个目标能在一日的多项活动中实现,一项活动也可能实现的不止一个目标。
2、设计具体教育活动时,亦应有明确的具体的活动目标;要明确为什么此时安排这项活动,通过这项活动能使幼儿获得那些有益的经验和影响,怎样使活动和形式联系密切,从而达成活动的目标。
3、教育活动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
4、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5、安排活动还要注意动静交替,一张一弛,使幼儿能精神饱满地参加各种活动。
6、力争活动多样化,使幼儿获得尽可能多的体验。
3.对幼儿健康状况的观察主要有哪些内容
晨检要求:
每天幼儿入园,须在园门口先用肥皂与流动水洗手,再接受保健教师的晨间检查。 晨检内容:
一摸—— 幼儿有无发热现象,可疑者测量体温。
二看—— 一般情况下,观察幼儿精神状态、面色等,传染病的早期表现,咽部、皮肤有无皮疹等)。
三问—— 幼儿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传染病高发季节,针对病发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讯问,如手足口病期间询问有无皮疹,水痘有无疱疹等。 四查—— 有无携带不安全的物品,发现问题迅速处理。
4.简述观察指标选择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观察指标选择的基本要求:
1、能具有达到预期目的的性能;
2、要能如实反映研究设计的目的;
3、能使观察者从中获得准确的结果和科学的判断。
在选择观察项目过程中,应注意指标的:
1、客观性,客观指标多采用仪器、化验等方法测量数据;
2、合理性,指所选指标能准确反映的内容,且具有特异性;
3、灵敏性,所选的指标其灵敏度应能反映出指标真正的效果;
4、关联性;
5、稳定性和准确性;
6、注意可行性即应考虑所确定的指标能否达到,这与研究的仪器设备、经费、技术等方面是否充分和有无保证是非常密切相关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有问知识网 » 观察的要求有哪些内容(教材中观察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