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素养的内容有哪些
体育素养是指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平时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等方面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
1.体育知识
体育知识也是多方面的,有体育理论知识、体育专业知识、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健身知识、体育安全知识等。具体地说,就是了解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基本的生理常识,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能有计划、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并了解和掌握相关体育人文知识,具备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和初步评价能力,对重大体育事件有所了解,懂得体育功能与价值。
2.体育意识
所谓体育意识,就是人脑特有的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要想拥有较强的体育意识就要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就要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效和作用,特别是评价性认知;就要具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要具有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确立适合自身锻炼的项目,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3.体育行为
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它既包括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动。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有计划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具有良好的个人锻炼习惯;培养终身学习、运动与健康的习惯,养成积极的体育行为方式。
4.体质水平
体质是人的质量。它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水平就是人体素质提高的标志。人体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健康素质是运动素质的基础。健康素质是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在此身体状态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使自己具备从事多种体育锻炼的能力。
5.体育技能
体育技能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学生应在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种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锻炼,提高自身锻炼的能力,并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在广泛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对一些常见的运动技能有所了解,并熟练掌握1~2项符合自己实际的实用型的终身体育运动项目。
6.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教育教学活动和竞赛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为突出良好体育品德铸造,我们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自觉学习和遵守各项体育运动的规则以及服从裁判等。学生懂得的体育知识越多,那么其体育意识就越强烈,运动技能就有可能越高,对良好体育品德的意识追求就会越高。
7.体育个性
体育个性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所以有别于他人的具有自己个人独特的体育行为、思想等精神面貌的总的体现。在培养学生体育个性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善于识别学生的不同体育个性;尊重、鼓励和支持学生的不同体育个性;讲究方式和方法;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
2.人体运动分为几大素质,分别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
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 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所谓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每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来临,同学们都要到郊外春游。
有的同学走不了多远就感到很累、很乏,再登香山鬼见愁更是气喘吁吁,大有力不从心之感,但有的人则精力始终旺盛,走起路来轻快敏捷,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又如在搬运桌椅的劳动中,同一班的同学,有的能轻松地搬起桌椅,可有的就感到费劲。
我们还会发现在追拍躲闪游戏中,有的同学反应很快,方向变幻莫测,非常伶俐。相反,有的反应迟缓,动作速度慢,总是先败下阵来。
平时看上去有的同学比较瘦长,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承受力;可有的人体高块大,实际上却外强中干。所有这些虽然都与身体强弱、坚持锻炼与否有关。
但从实质上分析,它反映出了人体素质的好坏。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看,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肌肉本身的结构和机能特点,而且与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和神经调节过程的特点有关。特别是在被称为第二次快速发育的中学时期,不仅是身心发育旺盛,而且也是体力明显增强,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重要阶段。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都要抓住、抓紧,进行形式多样的各种体育锻炼。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形态优美,体魄强壮,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身体素质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某人力气大,某人跑的快,或者某人很灵活,某人耐久力强。
实际上这些能力都属于身体素质。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
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力量是指克服对抗力的能力。
它是身体素质中最基本的,有的教练认为力量是其它素质的基础。有些运动如果没有力量,可以说是无法完成的。
谁的力量大,谁的成绩好。训练可以使肌纤维增粗,增加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并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从而发展力量素质。
通常力量训练采取负重训练,克服身体重量和外界阻力的练习。锻炼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内容 负重练习主要是通过负重做深蹲起,持哑铃深蹲起,腿捆砂袋跑步等来发展腿部力量。
也可用手持哑铃原地摆臂、卧推杠铃、上下推举杠铃等来锻炼臂力。怠双腿的下蹭起,引体向上、俯卧撑、倒立、角力、背人跑步、各种屈体等动作则是克服身体重量和外界阻力的练习。
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完成动作的次数或使身体快速位移的能力。速度素质的表现形式有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
速度素质在很多运动项目中都起重要作用。有的项目是以速度的快慢来衡量成绩。
如游泳、跑、滑冰、自行车等。有的项目也要求具有很高的速度素质。
例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速度素质的优劣取决于肌肉力量的大小,技术动作的正确与合理,以及神经过程的灵活程度等。
发展速度素质主要借助于提高一般身体素质,特别是肌肉的力量与弹性,动作的协调性,发展耐力和柔韧性等。耐力是指有机体长时间持续工作的能力,也可以看作是对抗疲劳的能力。
耐力素质包括一般耐力和专门耐力。一般耐力是指小强度或中等强度进行长时间工作的能力;专门耐力是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所需要的耐力。
灵敏素质主要取决于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灵敏素质主要是在多组合、高难度、技术性强的运动中得到发展。
柔韧是指大幅度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取决于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也取决于神经支配工作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协调能力。
良好的柔韧素质可以使动作舒展美观。有些高难的动作没有一定的柔韧素质就难以完成。
运动素质有运动能力的含义,它主要包括:骨骼肌的发达程度身体的柔韧性、神经传导速度、判断能力、协调性等。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运动塑质并不是孤立存在发展的,他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因为一个运动素质都是由肌肉活动表现出来的,肌肉活动的笨拙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以一定的生理的生理变化和生化反应来实现,所以,在发展运动员某一运动素质的同时,都会或多或少,直接间接的引起另一种素质的变化,如果通过速度素质的训练,由于肌糖元储蓄和代谢能力,这不仅作用于速度素质的发展,也会影响到耐力、力量、灵敏素质的发展。
又如通过耐力素质的训练,运动员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机能得到提高,也必然对速度素质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影响,通常把由于某一素质的发展,影响到一素质的发展称之为运动素质的转移,运动素质的转移不仅是运动训练的原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而且是运动训练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运动素质的转移是有条件的。
是有其内在规律的。
3.田径运动训练中的素质训练包括什么内容
体素质训练2.3.1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跑、跳、投等运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好,必然地对身体控制能力强、关节的稳定性好、在运动过程中疲劳出现得较晚,可以大量减少损伤的发生,因此它在预防运动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 短跑、跳远及跨栏运动中易发生股后肌群拉伤,这主要是由于股后群肌肉力量本身就很弱而在训练中常常又得不到到重视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大股后群肌肉的力量训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股后群肌肉损伤。
在其它运动项目中,也应加强易伤部位的力量训练,为了预防髌骨劳损,可采用站桩的方法以增强股四头肌和髌骨力量,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了加强背肌训练,还应加强腹肌力量训练,有助于防止脊柱过伸而造成腰部损伤。 2.3.2平衡能力训练 机体的平衡主要是由前庭分析器来控制,如机体的位移、起伏、旋转、加速及空间位置等。
而肢体的平衡则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来控制,如完成动作过程中肢体的位置的控制;跑步时虽然路不平整,但也不会摔倒,也会扭伤踝关节,这正是由于本体感受器的精确控制。但是在受伤特别是关节或肌健受伤后,由于一些解剖关系发生改变,如组织的撕裂、破坏本体感受器装置及其功能也会被坏,从而失去了对肢体位置的精确控制,极易造成再次损伤,而这一环节易忽视,在症状消失后,在感受器控制能力未恢复之前训练,造成再次损伤和习惯性损伤,这样一来,对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有很大的危害。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平衡能力的训练,一旦出现损伤,除了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一定还要进行平衡能力恢复的训练。2.3.3耐力素质训练 田径运动损伤中慢性损伤和劳损最为多见,尤其是中长距离项目更要注意。
有的损伤虽然不至于让运动员停止训练,但正由于大多数运动员都在此种情况下坚持训练,所以在长期训练积累后会出现难以痊愈的慢性损伤和劳损。中长跑时因膝关节长时间反复曲伸,髂胫束因此而来回地前后滑动,与股骨外髁之间反复磨擦,易导致膝外侧疼痛征候群等,还会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甚至骨折;马拉松运动员常发生膝外侧疼痛综合征,胫前肌腱鞘炎及足趾挤压伤。
现代研究表明,系统地关节和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对减少这些损伤非常有效。在耐力训练的结束期还会出现的肌肉酸痛、僵硬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疲劳提高了肌肉感受系统(肌梭)兴奋性,从而使被劳损的肌群处于较长时间酸痛或僵硬状态,这种僵硬如不能及时的消除,就可逐渐积累发展成为慢性软组织损伤。
因此,在每次耐力训练的结束期应做一些调整活动以放松肌肉,如:提踵、转体走、放松摆臂、踢腿等使心跳、呼吸趋于平静,使血液向全身分散,这对预防慢性运动损伤大有裨益。优秀耐力运动员安静心率可低至40次/分 ,心血管耐力强的人运动员,比体弱者能持续运动更长的时间,加强心血管耐力训练,可使机体长期工作的耐受力增强并延缓疲劳,从而减少运动损伤出现的机率。
2.3.4灵敏和协调性训练 灵敏、协调素质都是较复杂的运动素质,是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的完善和神经过程灵活性是完成运动技能,动作协调稳定而且高度自动化,在活动中表现为灵活而省力。
在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时,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来适应新的条件。这就要求神经中枢的机能活动性和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迅速对情况作出判断,当机立断地完成新的动作。
在田径运动中,上肢和下肢的不协调、主动肌和被动肌的不协调、呼吸和用力不协调及人体和器械不协调等都是造成肌肉拉伤的重要原因。灵敏和协调性的改善可提高应激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例如,在跳远、跳高、撑杆跳等项目落地过程中,虽出现不正常的落地姿势,但如果灵敏协调性较好,可以很快地从不正确的姿势中调整过来,尽量以安全的姿势落地。
2.3.5柔韧素质训练 柔韧素质训练是预防田径运动损伤的重要素质。柔韧性包括关节活动的幅度及跨关节的肌肉、韧带、肌腱、皮肤的伸展性。
关节活动幅度小,肌肉伸展性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柔韧性练习,可以提高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的协调性及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从而减少运动损伤。
柔韧素质训练一定要动静结合,如果静力练习时间过长,被拉长的韧带、肌肉恢复时间又不足,不仅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引起关节松脱或肌肉松弛,因此,在柔韧练习中必须要辅以摆腿、踢腿等动力性练习。此外,在平时训练中柔韧和力量一定要结合进行,尤其是在力量训练之后更应采用专门的牵拉练习来帮助肌肉疲劳的恢复。
3.结论和建议3.1良好的体能是田径运动的基础,不仅可以提高其学习各种运动技巧的效率,同时可以降低运动所导致的伤害及意外事件的发生。在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中,一定要加强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明确地认识到“防”重于“治”。
3.2体能训练特别是身体素质训练对预防田径运动损伤作用巨大。加强力量训练。
4.体育学科素养包括哪些
体育素养的培养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一是健康意识的培养。以健康锻炼为指导思想,贯穿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健康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
二是体育文化的培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两个方面。体育知识主要有人体的生理卫生常识、体育的人文知识以及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体育技能则包括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以及体育评价的技能等。三是身体素质的培养。主要有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两个内容。健康素质不仅包括身体状态的健康,还有生理及心理状态的健康,它是运动素质的基础保证,在健康素质基础上进行运动锻炼,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更好的适应体育锻炼。
四是体育意识的培养。强烈的体育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意识受到文化水平、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五是体育品德的培养。体育品德反映的是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与倾向,是关于体育的道德规范。体育品德的养成可以更好的规范和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健康的体育运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有问知识网 » 运动素质包括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