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力三元论包括一下哪些亚理论
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分别从主体生存的外部世界、主体对信息进行心理表征和操作的内部世界、连接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经验世界去刻画和描述智力的特征。这就构成了三元理论的三个主要成分: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戈尔曼主要接受了斯腾伯格情境亚理论的思想。这种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对主体生存环境的适应、选择和改造行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对智力和行为内涵的理解不同,智力行为的测量必须带有更多的现实生活的特点。戈尔曼强调识别他人的情绪,调控、处理好人际关系,同样看到了社会文化对智力的制约作用。由此可见,把情绪智力从属于智力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情绪智力只是对传统智力内涵的一种扩展。
2.什么是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85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智力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主要内容:
1智力的内在成分、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的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可以回答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
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其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用语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和知识获得成分(指获得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作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和存储。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成分亚理论与个体的内部世界相联系。
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统称为情境智力。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智力情境下可产生不同的智力行为,同时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智力行为的内涵但不决定智力高低。
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优缺点:
1.优越性:从主体、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三方面来讨论智力理论,充分考虑情境和经验水平对智力的影响;涉及的经验水平认为智力的多少影响智力的测量;为编制较为理想的智力测验提供了一个较为适当的理论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在真实性、功能性这两个传统测验中的缺陷得到弥补。
2.缺陷:缺乏对情境亚理论和经验亚理论的深入描述和探索。
3.什么是智力的三元理论
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试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解释智力行为,于8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首先,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分配心理资源,调整解题思路等;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
例如,对类比推理过程的研究发现,推理能力强的人完成得比推理能力差的人更快,也更准确,但他们在进行解题中先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理解问题,而不是急于得出答案。 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
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情。在任务非常熟悉的时候,良好表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车、打字时的自动编码等等;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
为了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但是,智力行为是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中解决物理问题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与他力图摆脱尴尬处境、平息家庭冲突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完全不同。
有些人可能并不具备很高的学历,也可能难以清楚地表达他们是如何处理现实事物的,但他们却非常擅长解决日常事务问题,例如解决人事纠纷和讨价还价。在这种意义上,情境性智力又称作实践智力。
对智力的研究情况请参考:/course_ware/psychologycai/study/chap06/chap06part2.htm。
4.智力三元理论的定义是什么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85年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智力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的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可以回答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
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其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用语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和知识获得成分(指获得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作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和存储。在智力成分中,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成分亚理论与个体的内部世界相联系。
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统称为情境智力。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智力情境下可产生不同的智力行为,同时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智力行为的内涵但不决定智力高低。
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对三元智力理论的评价:
优越性:从主体、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三方面来讨论智力理论,充分考虑情境和经验水平对智力的影响;涉及的经验水平认为智力的多少影响智力的测量;为编制较为理想的智力测验提供了一个较为适当的理论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在真实性、功能性这两个传统测验中的缺陷得到弥补。
缺陷:缺乏对情境亚理论和经验亚理论的深入描述和探索。
5.智力主要包括哪些
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是衡量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灵活性、针对性、条理性等方面。
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既要让孩子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注意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发展孩子的智力:使孩子成为智慧过人的智者。大脑发育的规律是“用进废退”。大脑的潜力巨大,只要遵循其发育规律,开发潜力,孩子的聪明才智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人的大脑的整个机能是智力表现的基础,智力同整个脑髓的整合密切有关。智力是脑神经活动的针对性、广阔性、深入性和灵活性在任何一次神经活动和它引起的并与之互相作用的意识性的心理活动中的协调反映。能否针对可塑性最大的少儿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是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有问知识网 » 三元智力包括哪些内容